-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版面费[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投[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数[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04/29]
这一年,我们被青年力量带动向前(3)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盖志琨将部分功劳归于好运,因为他清楚,有所发现只是少数时刻,一无所获才是科研中的常态。 盖志琨选择古生物研究,同样是个巧合。高考前因食物
盖志琨将部分功劳归于好运,因为他清楚,有所发现只是少数时刻,一无所获才是科研中的常态。
盖志琨选择古生物研究,同样是个巧合。高考前因食物中毒,他被调剂到了没填报过的地球科学系,学了一个他“没听说过的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大学4年,盖志琨逐渐摸到一点门路,他打算继续读研。为了避开令他苦恼的数学,他选择了古生物学。
就这样闯入古生物世界,盖志琨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但他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先要把事情做到极致,才能谈是否有兴趣。”
与“极致”前行,盖志琨觉得,自己才刚刚出发。
叶光富:
最年轻的“神十三”航天员
2021年10月,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叶光富是最年轻的一位。
叶光富从小的梦想,就是当飞行员。叶光富上高三时,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学校。从小就梦想飞行的他报名参选,成功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作为空军飞行员,他共有1100小时战斗机飞行经历。
2010年,叶光富加入航天员队伍。虽说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
除了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8大类上百门挑战身心极限的科目训练,以及严格而常态化的考试,更要面对心理的煎熬和挑战。
对叶光富来说,最有挑战性的要数出舱活动水下训练。他穿上水下训练服后,人服加起来近500斤重,需要在水下持续作业五六个小时。每次训练后,他戴的两层手套和内衣都被汗水湿透。
出发前,叶光富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在闲暇之余,透过舷窗好好看看地球这颗蓝色星球。
而对于下一次任务,叶光富期待自己能承担出舱重任,我们祝他好运。
刘烨瑶:
“奋斗者”号中书写奋斗人生
打开“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的手机相册,海底照片占据了存储空间的3/4,拍摄地点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海洋上。这些透过舷窗拍摄到的深海装备、海底生物,以及一块泥地,不规则分布的海底岩石,都成了他每天的牵挂。
从2006年进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到2020年11月,“奋斗者”号下潜到万米海底,再到2021年10月5日,“奋斗者”号首次实现常规科考应用。刘烨瑶已为载人深潜事业奉献了16载青春岁月。
“蛟龙”号2009年第一次海试时,刘烨瑶和同事三人在潜水器里经常一待就是两三个小时,期间不仅要克服夏季高温、起伏晃动等困难,还得争分夺秒、不分昼夜进行科研攻关。随着“高速数字水声通信系统”的研制成功,“蛟龙”号可以将生命支持、电池状态、速度位置等关键数据转化成数字信号,定时传输给母船,保障载人深潜不断实现技术突破。
到“深海勇士”号海试时,有了前期技术、操作经验的积累,下潜变得很顺利。刘烨瑶和同事们在40多天中下潜了20多次,海试时间从4年缩短到了2个月,效率显著提高。
“奋斗者”号海试时,水声通信成了和母船“探索一号”之间沟通的唯一桥梁,它可以实现潜水器从万米海底至海面母船的文字、语音及图像的实时传输,确保目标搜寻及地形探测等作业任务顺利开展。
“我全程参与了3个潜水器的海试工作,感到非常荣幸。”刘烨瑶说,“这也是我人生目标逐渐清晰的过程,时间越久,对它的感情越深,国家的事也就成了自己的事。”
杨蔚:
让月球“长”了8亿岁
2021年10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发布了对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这是首批由我国科学家主导独立完成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其中就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80后研究员杨蔚所在团队参与完成的工作。
2020年12月17日,满载月球故事的嫦娥五号返回器在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很多科学家都希望能从这些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样品中“看到月球的过去”。
一个装有3克黑色月壤粉末的玻璃小瓶,就这样送到了杨蔚和同事的手上。
“要知道,有些80后自从进入研究所就在研究相关技术,十年磨一剑,只待今天!”杨蔚说。在重大机遇面前,加班加点、废寝忘食变得不值一提。这支队伍仅消耗0.15克月壤,在7天内就完成了相关实验分析工作,14天内完成了3篇相关论文稿件,拼出了“中国速度”。
文章来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nyswjsxb.cn/zonghexinwen/2022/0307/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