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版面费[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投[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数[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04/29]
这些大学,太难了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中国高校之间的博弈,不只存在于以中央部属高校为代表的“国家队”之间,更有大批“地方队”选手,也在向着“双一流”的目标奋进,但这条奋进之路堪称是在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中国高校之间的博弈,不只存在于以中央部属高校为代表的“国家队”之间,更有大批“地方队”选手,也在向着“双一流”的目标奋进,但这条奋进之路堪称是在困难中前行与崛起。
10月25日,教育部公布2021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名单,截至2021年9月30日,全国共有1270所本科高校,其中地方高校占1156所,足可见数量之庞大。这些基数众多的地方高校无疑是我国高等教育建设的重要主体,代表国内高校的整体水平。然而,相比“国家队”高校,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重重的困境。
地方高校:隶属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大多数靠地方财政供养,由地方行政部门划拨经费的内地普通高等学校。
“捉襟见肘”
总体而言,地方高校面临的问题主要是“资源瓶颈”,最重要的表现之一就是经费限制。“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经费是高校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石,尽管近年来各地方经济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地方高校经费收入有所增加,但在对比了与“国家队”在经费上的差距后,让人直呼“地方队”太难了。
经费决算(不统计上年结余)相对于预算来说,更能准确地反映高校实际的经费收入情况,以2020年高校经费决算收入数据为参照,在教育部直属的76所高校中,清华大学经费决算达213.4亿元,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复旦大学均在百亿及以上。

而地方高校这边,又是另一番风景。即便以“地方队”中的大户人家——地方“双一流”为例,除了“穷”之外,贫富差距还不小。
2020年经费决算收入较高的有上海大学、苏州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这三所东部地区的省属高校,中西部地区南昌大学、贵州大学的经费收入均在30亿元以上,虽较以往年有所增加,但与“国家队”高校比起来,未免显得捉襟见肘。
再将视线放大从整体上看,“双一流”高校的云南大学、新疆大学、宁波大学、海南大学、福州大学、广西大学等高校的经费收入在20亿元左右浮动,连清华大学的1/10都不到。而众多支撑本地高校发展的“扛把子”选手,如安徽大学,2020年经费决算收入仅23.1亿元,与同省内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61.7亿元)相比,约是它的1/3。河北省唯一的嫡亲“211”——河北工业大学,经费决算只有16.7亿元。“东三省”的综合类高校如辽宁大学、延边大学更是在10亿元及以下徘徊。
地方高校中的“双一流”尚且如此,更不要说地方“双非”高校,就连其中的佼佼者,第二轮“双一流”的种子选手们也都是“囊中羞涩”,如昆明理工大学2020年经费决算20.9亿元,江西师范大学12.6亿元,更别提那些经费决算在几亿元的高校,比比皆是。

“将寡兵微”
地方高校还面临的第二大难题——人才紧缺。高水平人才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发展的“命根子”。而与 “国家队”高校相比,无论是在高层次人才的本土培养还是引进方面,地方高校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
据统计,在近十年(2011-2019年)的两院院士增选中,共有来自115所高校(当选单位)的325位院士当选,其中仅有36所地方高校的45位院士当选,这个数字与全国1156所地方高校比起来,仿佛是大海中的一滴水。除首都医科大学、西北大学、北京工业大学等7所高校当选了两位以上的院士外,其余29所高校在十年里仅走出了1位院士。

更难的是,近年来,地方高校在本校人才本就稀缺的情况下,其人才流失的问题也越发引人关注,尤其是部分“财大气粗”的高校“挖人才”现象已成常态。人才流动本无可非议,它有利于推动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但是,某些急功近利式的“竞价抢人”却让地方高校面临着人才流失的困局。如某大学用“百万年薪、安家费,千万科研启动经费”等优惠招揽人才,在这些类似的“重金”策略下,一些知名学者四处流动。“我亲身经历的,本来要引进一个人才,各方面条件都谈好,即将要来的时候,却告诉我选择去另外一所学校了,因为那所学校给的钱更多、给的房子更大。”某高校教授如是说。
文章来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nyswjsxb.cn/zonghexinwen/2021/1208/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