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版面费[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投[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数[04/29]
- · 《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04/29]
汇聚优势 共享食品科技“云”端盛宴 中国食品科(2)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为了顺应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发展要求,由天津科技大学承办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国际论坛”也将聚焦最新前沿技术,助力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持续科
为了顺应我国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发展要求,由天津科技大学承办的“食品营养与安全国际论坛”也将聚焦最新前沿技术,助力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持续科技创新,论坛云集了国内外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的众多专家,共同探讨食品安全、食品营养、功能食品及食品品质控制等重要议题。食品安全专家将从食品危害物检测的最新理论研究进展、快速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和升级角度作精彩报告;在食品营养方面,论坛将聚焦食品组分的营养特征、食品加工过程对营养消化的影响、各种营养强化和增效机制以及新型营养食品研发等热点问题,展示食品营养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通过分享全球在相关领域发展的经验,为提升我国食品营养和食品健康等学科发展水平提供借鉴。
聚焦食品安全 探讨全产业链管理体系新问题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沃尔玛食品安全协作中心将继续合作主办“第三届国际食品安全教育论坛”,聚焦基于需求和风险的食品安全教育,基于学会前期开展的食品行业从业者食品安全知识需求的调研,发现企业管理者、生产者、研发、品控人员在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确定和预防食品安全风险、良好操作规范以及清洁消毒标准程序要点、食品设计时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以及食品安全性评价的方法等方面存在诸多需求,论坛将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这些内容予以探讨,通过交流分享食品安全教育的新理念。
通过对食品生产、加工的管理和控制,保证食品的营养品质和质量,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人体健康的有效手段。为进一步提升我国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水平,探索其背后深层次的机制,在“食品质量与安全控制机理研究”技术专题上,将针对水产品、农副产品等食品加工中危害物控制及对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等有害微生物抑制能力及作用机制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围绕快节奏、营养化、多样性的国民健康饮食消费需求新变化与新兴产业发展新需求,在食品风味品质修饰、加工适应性与品质调控等方面开展前沿性基础研究是大势所趋。在“食品感官评价与质量控制”技术专题上,将围绕风味特征与品质评价理论,阐明加工过程中风味的形成与变化规律,探索风味与感官品质稳定性的控制方法。此外,在“食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及应用”技术专题,将聚焦于农产品真菌毒素快速检测、冷链物流防控、铅等重金属检测新技术等问题。共同探讨基于现代检测技术和手段,提升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综合能力和水平。
聚焦应用技术 为产业发展提供新契机
本次年会由津京冀三省市协同举办,作为农产品的盛产之地,特色农产品加工是农业现代化的支撑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目前我国农产品的加工技术和装备普遍落后于发达国家,各种高新加工技术的应用很不普遍,亟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新技术研发和落地。由河北省食品学会、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工程大学和河北北方学院承办的“北方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与功能论坛”,在聚焦北方特色食品的基础上,将针对地域特色农产品在研发、加工、营养功能等多个领域开展专题报告,为农产品加工技术发展提供新思路。
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对传统中餐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建立标准化、自动化和连续化的工业生产模式是未来行业发展趋势。2020年,我国中餐工业化相关产业产值已接近5万亿元。随着疫情防控常态化,人们比以往更加关注食品安全、营养和方便属性,这将进一步助推以中央厨房为代表的中餐工业化转型升级。我国中餐工业化现阶段仍面临着清洁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水平低,中式配餐营养不均衡、风味不稳定、保质期短等瓶颈问题。中餐工业化涵盖从原料到餐桌的各个供应链环节,需要产品、技术、装备多角度的联合创新。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承办,李锦记酱料集团和蜀海(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支持的“中餐工业化标准与创新”论坛,将邀请科技界与产业界专家,针对适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中式主食和菜肴创制、标准化烹饪和自热复热等关键技术研发、中餐连续化生产和智能化配送装备研制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以期汇聚最新科学研究和产业应用进展,促进产、学、政、研、企的多方联动,为中餐工业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文章来源:《农业生物技术学报》 网址: http://www.nyswjsxb.cn/zonghexinwen/2022/0407/605.html